图为走进合肥机务段青仝创新工作室体验。摄影施佳彬
8月19日,由合肥机务段青仝创新工作室上报的“机务派班室自主化综合管理平台”等两项课题,正式被集团公司立项。截止日前,刚刚成立3年多的合肥机务段青仝创新工作室,便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全路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创效大赛奖项2项。该段认真落实集团公司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制度保障、聚力人才培养、聚焦科研攻关,多措并举深化青仝创新工作室载体创建,点燃铁路青年创新创效“新引擎”。
强化制度保障,勾画青年创新“路线图”
图为合肥机务段青仝创新工作室整装待发。摄影施佳彬
走进合肥机务段创科楼青仝创新工作室,《青仝创新工作室定期活动制度》《青仝创新工作室项目管理制度》《青仝创新工作室“创科+团建”制度》等制度一应俱全,勾画出青年创新创效工作“路线图”。
“青仝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特别注重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工作室创新创效的激情和持续性。”青仝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郭达介绍道。
该段围绕青仝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政策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规范化设计,构建了青仝创新工作室积分评价考核、培养、选拔、评价、激励机制13项,为青仝创新工作室创建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施佳彬本年度发表创科微宣产品5篇积10分,王松研制‘停电’指示牌积3分,郭达、沈鑫研制‘智慧派班室综合管理系统’积10分……”他们推行青仝工作室积分考评制度。在青仝工作室积分考评表上能清晰显示每个人的创新创效积分。每月、每季,16位青仝工作室成员,都要围绕科技成果、调研论文、带徒传技、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创客微宣等,对照积分考评制度形成个人总积分,段科创中心按照积分对青仝工作室成员进行评审考核。
聚力人才培养,扩大专业人才“朋友圈”
图为合肥机务段青仝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展。摄影施佳彬
“通过拜师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戴建军,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攻关课题也得到大师的指导,进步很快。”青仝创新工作室成员徐军朋高兴的说。
今年6月13日,段人才工作会议暨科创大会上,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戴建军与青仝创新工作室成员徐军朋签订“一对一”结对互认协议书,助力青仝创新工作室成员成才成长。该段采取青仝创新工作室成员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一对一”结对拜师,定期开展“师徒联动”活动,建立结对培养,自2023年以来,师徒联合攻关课题 13项。
由段青仝创新工作室牵头,组建以全国劳模戴建军、铁路工匠陈猛、全路技术能手梁东等大师为骨干的“师资库”,不定期召开“科技学堂”公开课,扩展青年创新“覆盖面”。截止2024年7月已开办“科技学堂”公开课17期,点燃青年职工创新热情,仅2024年一季度就有168项课题成果出圈。
同时,他们积极组织青年创新人才、创客骨干赴中国科学院、中科大、哈工大机器人基地等地,开展科创团建交流学习,2023年至今青仝创新工作室已开展17次技术交流活动,扩大机务系统专业人才“朋友圈”。通过技术交流、信息共享、系统联合,兼收众长,助推青仝创新工作室快速成长。
聚焦科研攻关,建强青年创新“主阵地”
图为合肥机务段青仝创新工作室学习交流。摄影施佳彬
“通过青仝创新工作室研制的LKJ非正常实训平台,让我熟练掌握了反方向运行时非正常情况的处置方法,确保机车运行中临危不乱”。2024年7月29日,合肥东运用车间新司机王家宏因非正常处置得当受到段嘉奖。
机车运行途中经常出现临时反方向运行的非正常情况,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发事故。他们研制的LKJ非正常行车实训平台,可让乘务员事前通过模拟现场情况进行训练,运行中及时化解这一险情。
该段青仝创新工作室注重破解现场生产难题,围绕“运用、检修、信息、综合”4大专业,突出“专业融合、辐射联动”,积极参与创新攻关、技术交流,破解现场运输生产难题。
他们还依托段“两站三室”资源优势,孵化“合肥东青年创新指导组”“动车教育服务组”“龙影行文创团”等青字品牌,有效推动科创青年成长驶上“快车道”,科研攻关创新成果不断喷涌。其中“研制LKJ非正常行车模拟实训平台”创新课题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改进牵引电机负载试验台”课题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电力机车变流器模块拆装辅助小车”等三项课题,已入围集团公司“上铁创青春”青年创新创效大赛决赛。(潘书培,王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