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第9次新闻发布会在兰州召开。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张如海,就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做了介绍。
张如海表示,2024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抓好祁连山等重点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祁连山与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建立完善并积极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长效保护监管机制落实,制定印发《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整合共享各方面观测(监测)资源,探索建立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观测(监测)管理“一张网”,调度指挥“一块屏”,监督评估“一平台”,联动执法“一体系”。同时,加强青藏高原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工作督促调度,确保各项任务有序落实。
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得到强化。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绿盾”自查发现的1845个生态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1838个,完成率为99.62%。持续推进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工作,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建成并在祁连山地区进行试用,启动了与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的对接工作,力争尽快实现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有序推进。建设2个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657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有序推进甘肃省第五次(即2020-2025年)生态状况变化评估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开展了覆盖甘肃省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成效评估,组织完成全部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工作并推动形成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地方标准,酒泉敦煌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关和西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被国家推选为优秀典型。切实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成效评估等工作,配合生态环境部完成祁连山山水项目生态环境成效评估。组织省环科院启动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年度自评估工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估有序开展,全省享受转移支付政策的77个县(区、市)及山丹马场实现考核评估全覆盖。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深入推进。近年来,指导约70多个地区(单元)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平凉市、两当县等9个地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武威古浪八步沙林场等6个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对获得国家命名地区积极对接省财政厅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补200万元,并纳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加分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成效评估工作,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组织开展2024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创新开展的线上有奖打卡活动,参与人数达7.946万人次。编制完成了《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2-2030年)》,开展专题调研,有序推进《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准备各项工作。完成羌塘-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甘肃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调查评估,有序推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调查评估。
稳妥运行省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履行省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牵头单位职责,印发工作要点和台账清单,安排部署全年风险隐患排查、风险监测预警、风险防范、安全教育等工作,强化督促调度,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维护全省生态安全。稳步推进生态安全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张如海表示,将持续推进祁连山与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监管;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扎实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会最后,张如海就生态保护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王晓红)
©微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