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排行榜

选石来谈海种桑 ——漫谈麻姑文化渊源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4-06-27 15:03:47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农历三月三,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也是麻姑献寿的时间。每年的这天,江西省南城县都会在麻姑山麻姑庙举行盛大斋醮,普建庄严法坛,广设鼓乐幡幢,开展祈福、延寿、超度先祖等活动,热烈庆贺西王母圣诞及麻姑献寿之殊胜日。通过经师讽诵诸品仙经,为香客信众施斋、送寿桃、平安福,祝愿长寿安康、生活美满。

“地气殊异,江山炳灵”的南城县名胜古迹众多,位于县城西南十里的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是我国东南名山,被舆论界认为“长寿仙山”。麻姑山因长寿女仙麻姑在此隐居得道成仙,缘此成名。据《南城麻姑山志》记载:麻姑为道教人物,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麻姑修道于洞天福地的麻姑山,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邀至蔡经家,自谓“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能掷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故多以麻姑比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为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民间美术中的麻姑形象常表现为或乘鹤、或骑鹿,手中或托盘中有仙桃、美酒、佛手等祥物,以取吉祥长寿之意。

优美神奇的神话传说,以及广大民众朝拜麻姑的传统经历,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麻姑”长寿文化,是南城文化品牌中一张的“金名片”。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抱朴子》以及《云笈七笺》,清代《南城县志》《麻姑山志》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后来,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

唐大历六年(771年)四月,唐代大书法家、抚州刺史颜真卿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仙坛记》),云:“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自唐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汉族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麻姑山及其传说更是名扬天下。2006年,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姑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汉族民间祭祀,祈禳还愿、抽签问事、神话传说、人生礼俗等,其有两个特殊时间节点。一个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麻姑在降珠河畔用灵芝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上,献给西王母。直至今天,当地妇女祝寿时仍有送麻姑献寿图、春节贴麻姑年画的习俗,在汉族民间绘画和工艺品中多出现麻姑画像。另一个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府县官吏都要上山祭拜麻姑,成为一种定制。因此,每到这个传说中的麻姑与王方平“七夕会宴”的纪念日,当地的府县官吏及其僚属都要携带供品上山,在郡守的主持下因时致祭;若逢水旱灾异、兵变民乱,则也要沐浴斋戒,在仙坛举行祈祷仪式,祈求神灵感应,频赐丰年,保佑一方平安。建昌府及其邻近地区普通百姓,每天也有不少人怀着祈福、祈寿、祈子、消灾、避祸等目的,前往麻姑仙坛朝拜。每逢节日,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日上千人朝拜,夜里万盏明灯”。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加,以麻姑传说为题材的优秀艺术品大受欢迎。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有三次出国演出,分别是日本、美国和苏联,而每次的保留剧目中都有《麻姑献寿》。在欧美的一些公立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中,以麻姑为题材的艺术品或被展出或见拍卖,如法国赛努齐博物馆藏有两幅《麻姑图》,都是清朝人的作品。

为了更好保护传承麻姑文化,南城县成立麻姑文化研究会,聘请本地文化名人及有关专家学者为会员,定期开展调研、研讨活动,对以民间祭祀、祈禳还愿、人生礼俗等为主要内容的麻姑长寿文化进行抢救、发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深入探索南城麻姑文化的历史特点、发展规律、主要经验和科学方法等。同时整合南城现有文化资源,加大麻姑文化推介力度,通过举办麻姑文化旅游节、麻姑系列产品推介会、麻姑文化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外宣传,不断提升麻姑文化的影响力。目前,该县已成功申报“中国麻姑文化之乡”,麻姑文化系列产品品牌价值超15亿元。(彭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