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排行榜

“度学·旱稻”试验日志(前言)

发布时间:2024-01-12 13:16:01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李云飞,号度知,度学创立者,度体书法创造者。1966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熊家岗村·度家村(前李沟)。李云飞1986年从家乡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0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及其产业高度发达的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历经从事过理论宣传、乡村发展、城市管理、政策研究、科技园区规划、科学普及、高端论坛策划组织等工作。李云飞在研究传承诸子百家之学、萃取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精华基础上创立了度学,开创了一个新学术领域,开辟了中华文化新境界。出版的度学专著有《度:1+1=1》《度家·度语》《度学》《度经》《老子与度:道德经度学解析》,书法专著有《度风竹韵:度知度体书法字库》《度体书法教程》《度学句典》《度知墨迹》。李云飞情志:持度守正,度行天下,求真益民。

李云飞度体书法作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李云飞度体书法作品:耕读传家,度行济世

目录

导读

一、前言

二、关于日志背景

“度学·旱稻”试验日志全文

一、联系科技专家,请教购买种子

二、制定试验方案,做好事前准备

1.试验目的

2.试验指导

3.试验种子和亩数

4.播种时间

5.试验地解决办法

6.具体牵头负责人

7.物资准备

8.今年试验目标

三、确定试验地,整理土地

四、播种前准备

五、播种过程

六、人工除草

七、抗旱与防虫

八、长势喜人

九、天公助力

十、静观天成

十一、决定收割

十二、称量成果

十三、感恩乡亲感恩专家

十四、收成分析与前景展望

对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把握好三大关系,聚焦一个重点,加强一项建设,做好一篇大文章

一、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把握好党员领导干部、公务人员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三、把握好与农民的关系

四、聚焦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向农村流动这个重点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六、做好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导读

一、前言

1.现在,我把我亲自进行的首次旱稻试验日志交给读者,完整呈现给关心、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界人士,呈现给关心支持并希望参与我国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

2.本日志仅是云飞作为出生于农村、一直在京工作生活的一名党员干部以家乡为场景,以旱稻试验为案例,举一反三对乡村振兴所做的一次实验性实践研究的真实过程记录和度学思考。

3.本日志所记天气状况均是当地的。

4.本日志所表达的实验量化结果不代表、不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普遍情况,只是设定特殊实验目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以特定的生产要素,加上正反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结果。

5.因本人专业和经历的局限,本日志所表达的观点不排斥、不代表任何专业研究、专业试验、专业实践。我认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持续繁盛的源动力,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发展进行创新研究和试验实践十分重要。应当认识到广大农民特别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明,同时,对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发展基于人性自由自主安全的体现农业智能化高科技和高雅文化生活为一体的未来农业(生命农业)有强烈愿望。所以,应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度行实践、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正向舆论氛围,为科学家专家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与科技应用实践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广大农民有机会参与“产学研用”系统、获得农业科学知识、掌握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手段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科技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永续繁盛提供强大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科技农民支撑。

6.本日志以“万物唯度”的全新世界观方法论和“求真益民”的生命观,实事求是地详尽展现实验的全部程序、方法和结果,系统总结试验过程的正反经验教训,并从度学视角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思考。本日志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未来前途命运,提出了人类农业文明的高级阶段应当是基于“生命和合与平衡”“人与自然和合与平衡”,体现回归生命本源和真谛,具有“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特征的“生命农业”新理念,并为人们描绘了发展未来“生命农业”的无限美好前景。云飞自信本日志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学术价值和独特的生活实践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充分验证。

7.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义务。如果本试验,尤其是亲身经历和总结的正反经验教训对有情志参与乡村振兴的人士在“度学思维”“度学方法”“度学平衡”“度学美德”等方面有所启发和醒鉴,那是云飞的最大快乐。

8.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为农民谋利,为家乡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尽力是应有之感恩。本次试验所有资金皆是云飞个人奉献,试验后续所发之力如能推动家乡发展而催生发展出的所有收益,全部归参与的村民所有并用于乡村建设与发展,云飞绝不会收取一分一毫,欢迎监督。

9.万事开头难,万事度行更难。本日志公布后,可能会带来很多议论品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云飞都予以欢迎和尊重,毕竟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经历不同,看法也会不同。对于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我会积极吸收,在今后继续努力与探索中得到完善提升。对于可能的偏见和歪曲,我会听从真己的呼唤,坚守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格言:“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更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利国利民并与万物共和平衡是检验行为至善的最高尺度。

10.试验过程部分是本人远程指导,村民通过手机微信传递的图片有不太清晰的情况,为展现试验全过程,所以采用,望读者理解。

11.度观古今事,在公布实验日志之前,我想依次引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在《徵调曲》中写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在《七古·残句》中写到:“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现代文学家鲁迅在《故乡》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代诗人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关于日志背景

为把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在南阳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时所讲“吃水不忘挖井人”“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精神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入京机遇,把首都北京特别是中关村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引到家乡,助力乡村振兴,将家乡策划打造成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胜地,回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云飞多次回家乡调研,结合国家科技文化创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把在北京工作的经验和所创立的度学方法论进行转化应用,与有关院士专家一起,在淅川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谋划南水北调引智回流汇入家乡大计。  

云飞的出生地熊家岗村是一个行政村,隶属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河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南阳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有自古南阳出圣人之美誉。淅川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是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的故里。淅川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马蹬镇是淅川县山水相宜的旅游重镇,“马蹬”镇名是因出生于南阳的刘秀起兵南阳时遭遇敌兵王莽追杀,危机关头朝反方向扔掉所骑战马的“马蹬”而化险为夷后所赐的地名。刘秀建立东汉光武帝朝,统一天下,开创了东汉王朝的辉煌历史。所以云飞认为“马蹬是一马当先、度行天下的智慧胜地”。熊家岗村·度家村(前李沟)就创生在这样一片充满纯厚文运、致胜勇气与博大智慧的沃土之上。

试验地淅川县度家村(前李沟)东倚度山

试验地淅川县度家村(前李沟)西邻丹江

村东的小水坝

丘陵坡地及村西的千米水沟

熊家岗村地貌为丘陵坡地,沟壑交错,平均海拔260米。俯瞰熊家岗村,犹如凤凰展翅,大度志搏。度家(前李沟)是熊家岗村的一个自然村,村东的大富寨海拔500多米,又称智岳度山。登上度山,极目楚天舒;俯瞰浩渺清心的丹江,顿觉人生旷达。紧邻村东的是一座小型水坝,百年来即使遇到久旱,也从未干涸过。水坝下方不远处有泉水涌出,名曰“度山香泉”。村前是平坦的谷地,溪水潺潺,不绝于耳。村西两边的坡地之间有一条长约千米的水沟贯通,每逢雨季,八方汇流,流动的水势犹如卧龙腾飞。这里位于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平衡。云飞就出生在这个一个乾坤合度、山水相宜的自然村。

云飞在《我与度学》一文中写到:

“我小时候是个孩子王。放学回家或节假日,常常带领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山上放牛。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就挨家挨户敲门,叫醒小伙伴们起床,提着灯笼,捡拾没有爆炸的鞭炮。我家有6亩坡地,主要种植红薯、玉米、小麦、芝麻、谷子。我们姊妹四个,我虽小,但也经常到地里除草、施肥。我的父亲喜欢喝酒,他用自产的谷子酿出的黄酒远近有名,乡里乡亲们总是喜欢到我家喝酒。母亲总是做些好菜热情接待。我也帮助母亲烧火做饭,与客人一起喝上几口美酒。

村里有一个5亩左右的小水坝。那是全村人洗衣、游泳的好地方。遇到山洪爆发,村里的人在泄洪道下方用竹篮总是能够捕捉到很多鱼,那是村里人最幸福的时候。我也常常带着小伙伴们在下雨的时候,到坡沟里用泥土筑起一座座“小水坝”,屁股朝天,眼睛盯着自制的小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飞转,真是其乐无穷。水坝发挥了防洪与蓄水作用,因此,村里的低洼平地可以种植水稻。记得我家种植的稻田有2分多,我的母亲用萝卜丝汤蒸出来的米饭香味独特。夏日,白天,我可以欣赏荷花盛开的美景;到了夜晚,我可以同小伙伴们追逐那盈盈闪亮的萤火虫。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在我们村也是能够尽情享受得到的。

我的趣闻轶事多多:

我家有棵枣树,年年硕果累累。我喜欢吃面条,就以为这棵枣树看见我吃面,它也想吃。我就用刀在树干上弄个裂缝,把面条塞进去,引得父母哈哈大笑。不过父母夸我心肠好。这棵枣树至今依然生机繁盛。

我养过狗和猫。有一天,我家的小狗不知什么原因死了。我悲伤至极。带领几个小伙伴,在我家房屋后面挖了个坑,把它埋了,开了个追悼会。土堆前,插上松柏枝,磕几个响头,失声痛哭。

有一年秋天,我拉着牛走在收割后的麦田边。天空上一队人字形的雁子鸣叫着,我仰望着,对身边的小伙伴说:“我们要是能像雁子在天空中飞该多好啊!”这时,这位小伙伴突然大声说:“铁军(父母起的本名),你看,你快看,那儿有个人正用枪瞄准那雁子。”只听“砰”的一声,雁队迅疾散开。那人并没有打中。我们两个走到那人面前,我郑重其事地说:“叔叔,那雁子飞得多好,你为什么要打他们呀?”“雁子肉好吃。”他说。“我觉得打它们不好。说不定,你将来也会变成雁子的。你希望别人把你打下来吗?”我倔强地说。“小孩子,你不懂。放你的牛去。”那人不高兴地走了。

我是捣蛋小鬼。春节期间,村里男女老少常常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做游戏。我总是悄悄在他们身后的一堆牛粪、猪粪上插上鞭炮,点着,“砰砰”,粪便被炸开四溅,吓得众人不知所措,我和小伙伴们乐开了花。

我爱读书,而且喜欢大声朗诵。我常常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我家后面有一片树林,我常常把饭桌搬出来,放到那里大声朗诵。下雨时,我把塑料布四个角绑在四棵树干上,大声朗诵。雨声读书声融为一体,至今难以忘怀。

我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那个年代,学校号召勤工俭学。主要号召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捡拾动物粪便和干枝枯草。绝大多数同学完不成任务。我常常把家里的这些东西充斥满满,上交学校,超额完成任务,老师经常夸奖我。

我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的人。我原名叫李铁军。高中一年级时,我想当个作家。高中毕业,第一次高考落榜,觉得“李铁军”这个名字有问题,“铁”字含有“死板”“脑子不开窍”的信息。于是,自己改名叫“李云”,班主任连光杰说“云,高高在上,不应当静止不动,应当飞起来。”我就叫李云飞了。又复习两年,终于在1986年7月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至今,我叫李云飞,号度知。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亲李忠范除了务农外,主要角色是乡村医生。他小学只上了两年,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中医之道。每天黎明前,远道而来请父亲看病的人很多。他们无论官位高低,无论从事什么,都自觉在我家门前排队等候。我父亲按照公平原则,谁先来就先到谁家看病。父亲总是坚持让病人花费最少而疗效最佳的原则,对待所有患者。他的阳德(公开的人们看得见的)与阴德(独处时的人们看不到的)远近闻名。我的母亲穆书务农持家。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乡村很落后,贫穷者众多,每到吃饭时,衣衫褴褛者路过我家门口时,母亲总会把他们请到屋内,与我们一起用餐。我的邻居大妈眼睛不好,看不见东西,家里常常没吃的,她时常悄悄到我家鸡窝摸鸡蛋,我看见后打算大声提醒母亲,而母亲总是用灰度的语言向我摆摆手以表示默认,随她拿走。父亲、母亲大度、淳朴、自然、纯真的善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德性日增,并成为我度行天下、博爱万物的重要动力。”

南北朝时期有个文学家叫庾信,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在公元544年,梁元帝派他出使西魏,可没多久,梁朝被西魏灭掉。西魏王非常赏识庾信,就留他在国都长安做官。庾信不愿意,可是又走不了,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30年,心里非常思念故土。他在《徵(zhǐ)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饮水思源”这个成语。庾信的曲句提醒我们,活在今天,面向未来,当不忘本来、感恩本来。

我在京城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常常追思过去,总是忘不了自己的根,时常挂念家乡。我的老家度家村(前李沟)现有25户,116人。除了常年留守村里的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外,其他年轻一些的有5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这些年党的政策好,村里脱了贫。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要巩固脱贫成果并且要振兴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万事有源。六七十年代,我们村是可以种植水稻的,家家户户都有几分稻田。可惜的是大约在七十年代末之后,村里不再种植水稻。至今40多年过去了,气候变化也很大,以前种植水稻的核心地块从此撂荒。但是,小时候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妙场景时常萦绕着我。海淀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中国科学院很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都坐落在海淀区,我常常与相关院士专家交流高科技农业发展问题,受益颇多。我与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工作的朋友们交流老家农业的发展,他们说可以发展景观农业。我自己也曾经在海南五指山市参观牙胡梯田时当场买过50元一斤的稻谷。欧美兴起的“稻田咖啡”等农事旅游场景也时常激荡着我。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北京人能够吃上老家的碧水。这一切,促使我思考如何呈现昔日的稻香美妙,为家乡创造“农文旅”品牌。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决定亲自试一试,寻求一下突破。

2023年1月,我选择一个切入点,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将中国农业大学香型旱稻新品种“旱稻18”(属长粒籼稻,能接麦茬直播)首次引入本村试验种植,以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景观农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兴盛发展。我利用春节假期,召集村民开会,展望未来发展,得到积极响应。大家认为,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全村的长远发展,值得一试,并且同意把一年前分到各家各户的废弃多年的4亩核心地块统一起来进行无偿试验。我利用节假日年休假及休息日,或现场指导或通过视频连线指导村民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条件的8块大数约20亩的沟坡麦田地进行接茬试验种植。我还带领村民在炎热的盛夏到度山山顶乱石堆里开辟近10平方米的试验田,以期获得在海拔500米、土壤极其贫瘠的地方的试验结果和经验。我将每月工资的绝大部分奉献出来,购买种子、农家肥、灌溉设备、收割机、脱粒机、烘干机、碾米机、包装机等相关机器设备,支付村民旱稻试验过程的劳务。试验全程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系教授王化琪提供方法与技术指导。试验过程坚守生态农业尤其是融自然生态与精神文化一体的“生命农业”新理念。我将度学文化植入试验过程,在收获时节,尝试打造村民、学生、来宾和游客参与的“稻田茶宴”“稻田咖啡”“稻田艺术”“稻田第一口”等农事文旅情景规范场,为未来开展农文旅游创造经验。

在试验过程中,淅川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给予多维度关心支持。熊家岗村委会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度家村(前李沟)全体在家村民齐上阵,参与播种、抗旱、人工除草等事务。上下合力,形成“试验必成”的共同体。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交城乡建设集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专家对试验给予厚望,认为此次在中原地区尤其是在丘陵山地进行旱稻试验很有意义,表示将在总结试验经验基础上,帮助研究制定“度学·旱稻种植标准”,以提升扩大试验的社会效应。云飞也将以首次试验为案例,系统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乡村振兴的度学建议。

为促进家乡长远可持续创新发展,为家乡农民增收拓展新路径,云飞着眼未来,将试验成果冠以品牌,取名“度山香米”,又提炼广告语“度山香米香天下”,以期并表达度山香米的香度不止在中国,更在世界;不止在现在,更在未来之盛况。

云飞将首次试验成果赋予生命农业内涵,提出“生命和合与平衡”是“度山香米”的自然本性,“万事有度”是“度山香米”的文化特质,“天地人和”是“度山香米”的生活表达。万事有源,合度而生,云飞将度家村(前李沟)定格为“度山香米”源产地和核心主产地,以福泽家乡、福泽万众、福泽后代。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系教授王化琪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腊红桂表示将在首次试验成功基础上持续扩大不同抗旱品种的试验,努力将“度山香米”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与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高谈阔论都代替不了亲自实践。云飞愿从正反两个维度,客观呈现试验经历(全部程序)和当时的真实感受。如果能够给关心并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对适宜种植旱稻的地方的农户有所启发,就是云飞的莫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