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排行榜

陈仕荣: “中途驿站”点亮心灵之灯

发布时间:2023-08-31 13:47:55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图片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默默负重前行。社区矫正工作者,肩负着执行刑罚、教育矫正、帮扶帮教等任务,努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守护着社会和谐安宁。他们有的是司法行政专职干部,有的是选派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民警,有的是社会工作者,还有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热心社会帮教志愿者,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曾经的罪犯重新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后,他们中不少人希望靠劳动开始新的人生,然而许多人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可是,在上海有这样一家企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为他们提供了自食其力的岗位,待他们适应了社会,有了更好的工作再离去。而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就是他陈仕荣。

因为工厂是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办的,所以陈仕荣觉得为社会做点实事是应该的。于是,陈仕荣于1995年敞开大门,接收了一个又一个走过弯路的员工。回归人员来到陈仕荣这里时身无分文,陈仕荣就自掏腰包,买来全套日常用品,安置他们住厂里的宿舍,还会给他们预支零用钱。

图片

若问一个无家可归、在外流浪多时的人最盼望的是什么?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一张床,不需要很柔软;一盏灯,不需要很明亮。荣伸公司作为一座“中途驿站”,点亮了一盏又一盏心灵之灯。

2016年7月,上海市司法局、市矫正局在荣伸公司建立了第一家“中途驿站”——回归人员过渡性就业基地,荣伸公司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被司法部命名为“中途驿站”的民营企业。荣伸公司改建了厂房,新建了可容纳20名回归人员的宿舍。宿舍2人一间,安装了空调,公共休息区还有电视机、DVD、乒乓台,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还长期派驻了几名帮教老师。不过,对“中途驿站”里大多数回归人员来说,他们在这里只是暂时的,歇歇脚,喘口气,等度过一两年适应期后,有的参加培训掌握了新技能,有的找到了新岗位,还有的自己开店做生意,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社会中去。

55岁的李金城(化名)原本在一家大型国企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可自从他十多年前沾染了毒品后,一切都完了,妻子和他离婚,儿子不认他,他拿到的住房动迁款也很快作为毒资挥霍一空。回归社会后,他成了无住房、无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户口是“袋袋户口”,成天拖着个拉杆箱到街道要补助。直至被送到“中途驿站”后,他终于有了一张床和一盏灯,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后,他的心终于安定了。

现在,李金城成了一名洗衣工,每月工资3500多元,公司为他缴纳“三金”,并免费提供吃住。为防止他复吸,虹口区的社工继续关心他,定期陪他做尿检,至今一切正常。李金城对公司充满感激,说:“如果不是到这里来,我走投无路,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得出来。在这里做下去,到60岁就可以退休领养老金了。”

图片

二十多年来,荣伸洗衣工场慢慢成长起来,从为区内几家医院清洗衣被发展成为洗涤行业的龙头老大。公司先后安置了200多人次的回归人员,目前还有38人在企业工作,占在职职工的10%。在此期间,公司经营并非一帆风顺,陈仕荣也遭遇过挫折,付出过代价。安置这些特殊人员也给公司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但只要本人想自食其力,陈仕荣从没把任何回归人员拒之门外。2005年,荣伸改制为民营企业,但在陈仕荣的努力下,仍保留了安置回归人员的传统。

图片

二十多年来,荣伸洗衣工厂慢慢成长起来,从为区内几家医院清洗衣被发展成为洗涤行业的龙头老大。公司先后安置了200多人次的回归人员,目前还有38人在企业工作,占在职职工的10%。在此期间,公司经营并非一帆风顺,陈仕荣也遭遇过挫折,付出过代价。安置这些特殊人员也给公司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但只要本人想自食其力,陈仕荣从没把任何回归人员拒之门外。2005年,荣伸改制为民营企业,但在陈仕荣的努力下,仍保留了安置回归人员的传统。

图片

陈仕荣为这些回归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让这些“浪子”重新走上了正途,也使社会减少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减少了重新违法犯罪,为社会的和谐安宁做出了一份贡献。荣伸公司连续多年被上海市综治委、市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上海市安置帮教示范性基地”,2015年又评为“上海市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先进集体”。2016年8月,陈仕荣光荣当选为虹口区帮教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他坚持帮扶挽救“安帮一人、挽救一家、稳定一方”的宗旨,努力实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岗位出岗位”的理念,积极动员和发展社会帮教志愿者参与帮教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图片

一座“中途驿站”,唤醒了那些迷途的浪子,让他们在人生路上重新点亮了一盏又一盏心灵之灯,让他们扬帆起航再一次书写人生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