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排行榜

孙晓洲:以“共享经济”大格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新示范

发布时间:2023-04-27 17:04:14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高彬


200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昆山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连续 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其经济总量、人均 GDP均名列前茅,创造了中国县域发展史上的时代传奇。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昆山现代化建设试点的重大任务,苏州全力支持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

昆山是江苏省辖县级市,由苏州代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展现昆山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样本,“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典型。这里边有区位优势、多重政策支撑等因素,但更有赖于昆山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党风政风的整体养成。当下,昆山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南,主动求新求变,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的新路径。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引才难度加大、土地资源紧张、经济地位与行政地位不相匹配等矛盾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开放水平”。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021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为 4748亿元,而同期西部某县仅为40.6亿元,相差了 118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昆山应沿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精神内核的“昆山之路”继续前行,在建设一个“强富美高”昆山的同时,更要自觉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党为国担当更多责任,在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先富”带“共富”方面发挥先导引领作用,以“共享经济”大格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新示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格局下的“共享经济”,不是一般意义的结对助贫,而是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深度优化,是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精准对接的模式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实践。昆山可在以下探索先行:

一、 共建共享要素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推进与中西部地区共建共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优化要素配置体系,是昆山打造县域发展新示范的题中之义。比如,在与中西部地区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方面,昆山可根据 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的不同经济社会属性和行政隶属关系,采取“共建、共管、共享”,“分建、分管、共享”,“分建、共管、共享”等模式,通过建立共享合作机制、创新投融资举措、统一价费管理等办法,形成公平合理的共建共享方式、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方式、以及财税共享方式等,促进县域间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和要素市场体系的良性循环。 

二、 共建共享碳汇资源

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介入生态补偿的必然性。昆山人口密集,制造业集中,实现“双碳”目标压力较大,推进与中西部地区“共享经济”发展,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可将一些耗能较高的产业从昆山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有效减少了昆山碳排放总量,又较好利用了中西部地区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再比如,中西部大多地区林业、草原、农业等自然禀赋优良,发展碳汇资源得天独厚,是碳汇的主要供应方,而昆山对碳汇需求旺盛。供需双方可 通过探索建立碳汇生产标准、计量标准、认证标准、交易规则和交易标准等指标评估体系,构筑生态交易模型,形成与生态经济相适应的“生态财政”通过“生态财政”制度的建立健全,畅通昆山与中西部地区政府间生态资金转移支付,解决供需双方的生态需求与补偿问题,共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共建共享“人才飞地”

在调研三一重机公司时,企业领导反映,当下迫切需要的不是名牌院校大学生,也不是农民工,而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这一现象在昆山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中比较普遍。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教育基础,适宜共建共享柔性流动的“人才飞地”。即是:产业发展前置昆山、人才孵化后置飞地,高端制造前置昆山、研发基地后置飞地,前台作业前置昆山,后台工作后置飞地。昆山与飞地之间户籍不流动,人才、智力、资本柔性流动。这种精准合作对接,既为昆山解决了引才聚才不足的难题,也为中西部地区嵌入了发展动能。

四、共建共享产业基金

推进昆山与中西部地区“共享经济”发展,应探索建立跨域产业引导基金,拉动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引导基金聚焦中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原则,以促进新兴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升级、实施精准招引为目标,采取“母子基金”运作方式,以基金为招商引资抓手,以投代招、以投促招,以子基金投资触达企业,引导昆山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和朝阳项目,以及人才、资本等引流分流,有效发挥东部对中西部的精准帮扶作用,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撬动两地特色产业补链强链、集群发展。

五、探索用地指标调剂

昆山总面积 927.6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 23.1%,可建设用地已接近“天花板”。昆山要高质量发展,又不能触碰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就必须“眼睛向外”,通过“共享经济”发展,探索与中西部地区跨域补充耕地办法,为昆山获得土地增量。建议在现有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政策框架下,进行昆山跨省补充耕地计划单列试点,在国家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调控下,允许昆山与宁夏、甘肃等有较多耕地余量的省份进行跨域交易,为昆山补齐占用耕地缺额,破解由于建设土地不足对于昆山经济发展的制约。对中西部省份代为补充的耕地,昆山通过跨域指标交易给予资金补偿,提升中西部地区土地收益,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支持。

当前,昆山应统筹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包括智库资源在内的各方力量, 构筑多维通道,研究破解“共享经济”大格局下模式创新、打通政策“瓶颈”的具体办法,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新示范道路上“小步快跑”、渐进突破,成为引领发展的新标杆。

同时,鉴于昆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与二线城市 GDP基本持平的实际情况,建议中央给予昆山更多的政策灵活性,考虑适时优化调整昆山的职能权限和行政级别,为昆山未来发展提供更宽阔的空间。